面向不确定未来,教育如何适应与改变
——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观察
2023-02-2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初春的北京,疫情的阴霾已经消散,一场迟来的盛会缓缓拉开序幕。
2月16日至18日,推迟了3个多月的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年会以“适应与改变——重塑我们的教育”为主题,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开展30余场平行论坛、10余场双多边洽谈会和宣讲会及5场主题展览。
来自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企业领袖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变革时代教育的多元与可持续发展。
机遇与挑战
关注全球教育发展之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矛盾与希望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教育的境遇如何?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表示,受国际上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和制约,全球多国正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教育危机,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为全球教育创造了新的合作机遇,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教育和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无处不在。”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用一句话形容了未来的数字化时代。
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刘宁荣认为,教育界因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数字化的教育发展极为迅速。例如,信息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神经科学的应用,使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更加身临其境和具有整体感的体验。人类与虚拟世界的互动进一步加深,将彻底打破传统的教育边界。
“全球教育环境加速演变,人工智能取代了大量工作,我们要为学生准备多种技能,以适应更多的新职业。”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主席道恩·沃德认为,如今,数字素养在所有行业都受到了重视,职业院校也要适应变化,与企业携手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面向未来的课程。
适应与转变
寻找教育创新变革之道
当数字技术突破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当气候环境、生命健康变成了全球性问题,教育又当如何应对?
“适应与转变”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新技术革命对世界政治、经济等的影响不同以往。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他认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两个融合,一是内部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二是大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社会越来越关注技术型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更加融入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进而支撑社会、引领社会。
与之相应,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认为,未来社会将更加多样化,充满不确定性。只有重塑教育,才能直面来自现实和未来世界的挑战。大学要通过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通过开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通识教育,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人本身,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清晰表达、合作、沟通、实践、创新,学会担当负责,形成在未来生活中学习和掌握新事物的能力。
德国大学校长会议主席安德烈·阿尔特认为,适应与转变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形成一个综合的愿景,整合全球思维与行动,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改变与重塑”则成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才培养要适应新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说,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加强学生志向、能力、素质、眼界、情怀等方面的培养。她强调:“在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技术逻辑日益广泛渗透,此时人文情怀培养尤为重要,要加强尊重情感、关注个性、增进人的主体地位等以人为本角度的情怀培养。”
教师素养的重塑也至关重要。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分享了来自学校的故事。他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德国和美国,都出现了一种精英逃离工程师岗位的倾向,青年一代中的许多人对工程师的概念很模糊。锡山高级中学高一学生入学时,学校曾做过调查,只有13%的学生未来想成为工程师。但在高三填报志愿时,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43%。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卓越教师团队为学生精心打造的科学和工程教育环境。唐江澎认为,新时代的卓越教师应该成为在具体学科领域有专业信仰和学术造诣的学者,教师群体应成为一个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共同体,而学校应该成为开放的、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的文化高地,让教育在这样的文化高地上自由生长。
交流与合作
汇聚全球教育之智
当前,开放合作成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要素。
疫情等世界不稳定因素对全球教育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大会主席圣地亚哥·穆朗对当前世界各地出现的教育鸿沟深表忧心。2015年,联合国提出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4——“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当前,约7.7亿成人不具备基本识字技能,女童等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仍然有限。为实现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圣地亚哥·穆朗呼吁,所有成员国要团结在一起,制定包容性教育政策,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教育作为优先事项,努力缩小教育鸿沟,关注女童教育,发展知识型社会。
德国驻华大使傅融欣喜地看到,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包括教育和科学领域正在恢复。她希望今后能回归常态,有更多机会共聚一堂,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校长休·布雷迪认为,大学已成为全球网络的一部分。据统计,帝国理工学院有60%以上的学生是国际学生,2/3以上的科学研究项目有国际合作者参与。“大学既是本土化的,与周边社区和居民融为一体,为解决地区发展面临的难题而服务,又是国际化的,要凝聚力量,与全球教育科研工作者一道,以创新研究改变世界。”休·布雷迪说。
2022年9月,联合国召开教育变革峰会,敦促各方共同推进教育变革,让每个人都能终身学习、茁壮成长、实现梦想,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包容、公正、和平的世界。第23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正是对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的积极响应,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同心聚力应对全球问题和共同挑战,为推动全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后疫情时代的美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教育报记者:韩晓萌 李萍 王若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