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来源:新闻网  

1

历史沿革

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最早设立的材料类学科之一,源于1951年建校时开设的铸工和锻冲专业。198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材料加工工程博士授权点;2011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4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2023年入选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定位

学科立足自治区有色金属、稀土资源优势,面向有色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冶金等自治区行业产业重大需求,依托9个科研平台,以“有色金属材料及先进制造技术在现代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为主导方向,聚焦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五大任务”和自治区重点产业布局,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定位和目标,形成了有色金属材料的强韧化机理及组织性能调控、稀土功能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理论与制备技术、新型装备材料的精确成型理论与制备技术研究、耐热耐磨耐蚀材料与涂层技术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师资队伍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03人,其中副高及以上63人、研究生导师68人。经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9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师队伍中,1个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科研团队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工人先锋号”;1人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4人获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2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领军人才;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



人才培养

2022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功能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学科涵盖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个,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2个,累计招收博士生188人(留学生5人)、硕士生1420余人。毕业生中多数成为材料相关领域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或进入国内一流高校攻读博、硕士学位。毕业校友中,部分已成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的领军人物,如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焦开河;国家杰青、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孟永钢;沪高速铁路公司副总经理刘学文;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雷丙旺等,为本学科人才培养赢得了荣誉,扩大了学科影响力

科研平台

学科建有“先进轻金属材料开发与加工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2个教育部平台及“内蒙古自治区薄膜与涂层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石墨烯与储能重点实验室”等9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

科学研究成果

学科聚焦五大领域,面向自治区行业产业重大需求,在“稀土改性轻质材料强韧化”、“新型稀土热电材料”、“新型装备材料的先进成型技术”、“装备用耐热耐磨耐蚀材料与涂层”等方面持续发力。建设期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3项,累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同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多项奖励。2021年以材料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工程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4年“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高水平论文发表取得新突破。近5年,发表论文540余篇,其中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Nano Energy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

依托学科和所属各个平台,承担沙漠风积沙—陶瓷转化技术、新型环保喷涂技术的工程化应用、高铁大型复杂铝合金结构件制备与产业化、新型石墨烯防腐涂料的开发及产业化中试等多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近年来,累计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

标志性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器舱体结构、航空发动机叶片、高铁用大型铝合金构件等国家重点重大项目工程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

军工装备重要有色金属高能束焊接技术:韩永全教授带领的“先进焊接技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始终致力于航空航天重要铝合金结构高能束焊接技术、内蒙古自治区重型军工产品制造中厚板高效焊接关键技术的开发。首次将MIG&LB-VPPA复合高能束焊接应用于厚板高强铝合金焊接中,大幅提升了高强铝合金焊接接头强度,为铝合金装甲车和坦克等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持。

新一代飞机用高性能钛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杜赵新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参与服务国防军队建设,针对新一代飞机尾翼对接框、起落架等迫切需求,成功利用多向大塑性热成型方法制备出钛合金材料,通过调控结构相变使合金获得优良强度、塑性、韧性等综合力学性能。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2项,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

稀土硅钢、电工钢生产工艺调控及产业化:樊立峰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包钢集团开展高性能稀土硅钢、电工钢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工作。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硅高锰高磷无取向硅钢成分体系及CSP工艺制度,国内首次实现CSP稀土电工钢5炉连浇。实现产业化应用,创造经济效益达8000余万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相关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4项。

新型喷涂技术在钕铁硼磁体的工程化应用研究:马文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了钕铁硼永磁材料表面喷涂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工作,承担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喷涂工艺在磁性材料表面的应用研究开发”。研发的“钕铁硼磁体表面铝涂层防护技术”在金蒙汇磁材料公司实现产业化应用,创造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该项技术为钕铁硼磁体表面防腐处理提供了新工艺,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显著降低了电镀环保压力。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论文1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

社会服务

本学科有学科团队6个、创新团队4个,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群,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与包钢集团、北奔集团等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直接经济效益达一亿元。同时继续加强与包头稀土院、内蒙古一机集团、北重集团、航天六院等企业开展军民融合、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建立中试产业化基地,促进技术成果应用,助推我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04月09日 16:33:0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