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材料
2021年第5期
党委宣传部2021年5月17日
目录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3.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4.汪洋在内蒙古调研时强调: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牢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5.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 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 传达学习汪洋主席在内蒙古调研时的讲话精神 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6.万明钢: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9年9月27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模范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民族工作战线的同志们,向关心和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方面人士,表示诚挚的问候!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们珍惜荣誉、发扬成绩,为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再立新功!
7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我们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7年来,我十几次到民族地区调研,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在祖国北疆、西南边陲,亲眼看到了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7年来,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7年来,我多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收到了各族群众许多来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
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70年的成就值得自豪,70年的经验尤须铭记。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自古以来,中原和边疆人民就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特别是自秦代以来,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二,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我们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第四,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我们要顺应这种形势,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要坚决反对。
第五,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要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对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要严密防范、坚决打击。
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要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
同志们、朋友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人民日报》(2019年09月27日第02版)
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8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李克强主持会议。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汪洋作总结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西藏实现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是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贡献。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奋斗在雪域高原的广大同志们,特别是坚守在一线、服务在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召开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都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
习近平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习近平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尤其是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就医就学、养老社保等要全覆盖。要围绕川藏铁路建设等项目,推动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多团结线、幸福路。要培育扶持吸纳就业的能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多渠道市场就业。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市场需求办好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提高层次和水平,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
习近平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要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揭示环境变化机理,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研究提出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举措。要完善补偿方式,促进生态保护同民生改善相结合,更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要加强边境地区建设,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
习近平强调,要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带领各族群众应对风浪考验、战胜困难挑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政治力量。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对重大斗争、防范重大风险的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习近平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要关心爱护西藏干部职工,完善好、落实好工资收入、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退休安置等各方面支持政策,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重视健康保障工作,研发并推广适用高海拔地区的医疗保健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习近平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党委要高度重视涉藏工作,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同西藏自治区的协调配合。中央将继续加大对四省涉藏工作的支持力度,帮助涉藏州县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李克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战略举措,同时对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涉藏工作作出部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西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思考,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研究贯彻落实措施。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以赴抓好各项任务落实,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汪洋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指导性、针对性,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握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使之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要完整理解、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刻认识这一方略是做好西藏工作的纲和魂,各项工作都要以此为指针和标尺,结合实际认真落实。要准确把握西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多解决影响长治久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关地区和部门要抓紧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对会议确定的任务部署逐条逐项细化分解,把战略部署变为具体工作安排。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密切协调配合,搞好督促检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宣讲活动,使会议精神深入人心。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等出席会议。
西藏自治区党政负责同志和各地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党政负责同志和藏族自治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其他各省区市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关人民团体、金融机构、国有企业负责同志,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
《人民日报》(2020年08月30日第01版)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李克强主持会议。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汪洋作总结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经过各方面艰辛努力,新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是经济发展持续向好。2014年至2019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由9195.9亿元增长到13597.1亿元,年均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282.3亿元增长到1577.6亿元,年均增长5.7%。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所有地州市迈入高速公路时代。二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4年至2019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建成农村安居工程169万余套、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56万余套,1000多万群众喜迁新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实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农牧区医疗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100%,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7%。三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4年,新疆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9万户、308.9万人,贫困村3666个,贫困县32个。截至2019年,全疆累计脱贫292.32万人、退出3107个贫困村、摘帽22个贫困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4%降至1.24%。其中,南疆4地州累计脱贫251.16万人、退出2683个贫困村、摘帽16个贫困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9.1%降至2.21%。“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因贫失学辍学实现动态清零,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均达100%,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四是中央支持和全国对口援疆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对新疆自治区和兵团转移支付从2636.9亿元增长到4224.8亿元,年均增长10.4%,6年合计支持新疆2万多亿元。19个援疆省市全面加强全方位对口支援,累计投入援疆资金(含兵团)964亿元,实施援疆项目1万余个,引进援疆省市企业到位资金16840亿元,中央企业投资超过7000亿元。总的看,新疆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为迈向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充分证明,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是成功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凝聚着新疆2500多万各族儿女的智慧和汗水。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参与和支持新疆工作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向新疆各族群众,向在基层一线辛勤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加强党对新疆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完全正确,必须长期坚持。全党要把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在完整准确贯彻上下功夫,确保新疆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指出,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要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习近平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要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实现宗教健康发展。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习近平指出,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发挥新疆区位优势,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丰富对外开放载体,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要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要科学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让大美新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习近平强调,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持之以恒抓好脱贫攻坚和促进就业两件大事。要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制度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着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确保脱贫后能发展、可持续。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就近就地就业和有序转移输出就业有机结合。要大力推动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理直气壮宣传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谋复兴。各级党委要对标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不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政治训练,常态化识别干部政治素质,确保各级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要加大培养培训力度,研究制定新疆干部队伍培养培训规划,着力培养一支理论功底扎实、政策把握到位、实践能力强的干部队伍。要把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坚定团结、大胆选拔、放手使用,表现突出的可以直接破格提拔使用。
习近平强调,新疆各族干部是值得信任、有战斗力的。对他们要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怀,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新疆干部人才队伍。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习近平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完善党中央统一领导、中央部门支持指导、各省市支援配合、新疆发挥主体作用的工作机制。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加强对新疆工作的形势研判、政策研究、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对重大问题及时提出工作意见。中央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深入调研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困难。新疆自治区党委站在一线,要履行好主体责任,抓好工作落实。内地各省区市要切实做好涉疆工作,支持新疆稳定和发展。各援疆省市要加强同新疆协调配合,长期坚持对口援疆,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要持续深化改革,加强维稳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兵团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更好发挥特殊作用。
李克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新疆工作面临的形势,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战略举措,全面部署了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点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新疆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思考,研究贯彻落实措施。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抓好各项任务落实,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汪洋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导新时代新疆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引领新疆工作守正创新、胜利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真正掌握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提高认识、改进工作的过程。要完整准确理解和长期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新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牢牢把握新疆工作总目标,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在事关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上聚焦发力。新疆和中央各部门要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对重点任务逐条逐项细化分解,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变为实际工作成效。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宣讲活动,推动会议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等出席会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负责同志和各地州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负责同志和各师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其他各省区市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关人民团体、金融机构、中央企业负责同志,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7日第01版)
汪洋在内蒙古调研时强调
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牢固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他强调,要完整准确理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牢牢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着力解决民族领域深层次问题,呵护好“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12日至14日,汪洋率调研组来到内蒙古,分成4个小组,赴呼和浩特、包头、通辽、锡林郭勒等地,深入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牧区、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文化单位,与各级干部、专家学者、各族群众进行“1对1”访谈,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建议。汪洋指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最大背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研究,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时刻牢记我们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深刻认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客观评价各民族的历史贡献和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正确把握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要加快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扎实做好国家统编教材推行使用工作,让各族群众更好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就业能力和融入现代社会。
汪洋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必须以确保国家宪法法律和政令实施为前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要与时俱进对民族政策进行梳理评估和调整完善,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慎重稳进。
尤权陪同调研。
《人民日报》(2021年04月15日第01版)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 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 传达学习汪洋主席在内蒙古调研时的讲话精神 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4月16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学习汪洋主席在内蒙古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深化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做好相关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各级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上来,认真落实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精神,聚焦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深入谋划、扎实推进协作帮扶工作,梳理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细化具体政策措施,确保协作帮扶工作精准聚焦、取得实效。要继续深化京蒙协作,建立健全“双向协作、多方共赢”机制,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体系,主动加强沟通对接,完善对口协调联络机制,进一步拓展帮扶领域、密切结对关系。要把巩固脱贫成果摆在优先位置,充分利用帮扶资源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着力加强产业合作,更好地把内蒙古的绿色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北京的科技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等结合起来,在有效服务保障首都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展我区产业发展空间,在密切京蒙经济联系中促进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协作帮扶不断走深走实。
会议指出,汪洋主席深入我区调研民族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特别是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汪洋主席讲话精神,不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工作极端重要性、特殊敏感性、现实复杂性的认识,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守土有责的政治意识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擦亮“模范自治区”的牌子。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正确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深刻认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道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今天的内蒙古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发自内心地感党恩,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要正确把握民族意识与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管肚子”与“管脑子”的关系,更加扎实有效地加强和改进我区民族工作。要全面正确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宪法和法律实施,正确把握和行使自治权,与时俱进、慎重稳进地调整完善民族政策。要扎实做好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加快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深入整改我区民族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强化差异化、弱化共同性的措施和做法,切实以整改落实的实际成效不断提升民族工作整体水平。
会议审议了《内蒙古自治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审议了乡村振兴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帮扶旗县建议名单,听取了2020年度考核情况汇报。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内蒙古日报》(2021年04月17日01版)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
万明钢
在今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创新的基本内容,清晰阐释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与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这为民族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在民族地区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国家、对少数民族个体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要求。2020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会议也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阵地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与工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条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体现在语言上是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语言多元是指各民族内部使用的语言文字,一体指各民族之间使用的语言文字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各民族的语言,逐渐发展为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具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语言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本身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把汉语学习狭隘地理解为是对“汉族语言”和“汉族文化”的学习;二是认为加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会削弱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应该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理解为我国各民族共享的语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共同的语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论使用范围和功能,已经超越特定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交流的工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搭建起促进各民族沟通的语言桥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有利于形成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的氛围和条件,如此才能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到实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才能够让各民族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各民族正是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条件有共同的疆域、历史、文化和精神,而共通的语言是凝聚共同体成员的基础性条件。“四个共同”清晰描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维度。当前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就是要用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实现更好就业和融入社会。在我国,各民族平等有法律保障,但是各民族平等并不表明各种语言在使用范围、交往功能、承载信息能力等方面有同等的作用。从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以少数民族母语作为教育教学基本语言,需要建构以母语为载体的,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课程体系,而且从中小学到大学要完全贯通起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为困难甚至难以实现的目标。其结果是导致不完整的、封闭的学科课程体系和学校教育体系,使民族教育不能融入国家统一的教育体系,加剧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难,不利于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也限制了少数民族学生未来发展机会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把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联系起来。这清楚表明了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
对于各民族学生而言,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只有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增长才干,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和发展的机会,未来更好地就业和融入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从民族发展角度看,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为各民族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交流频繁、网络、电视和新型媒体的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社会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具备了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教育教学语言的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语言,极大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族繁荣发展的根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对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年来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为民族地区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的发展理念,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提升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与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并行不悖。要全面、正确理解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法律规定。我国历来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重要法律中,凡涉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保护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的自由的法律规定是共同的,即基本的法律精神和对公民的要求是共同的。因此,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根据需要在部分民族地区学校开设了少数民族语文课程,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需求,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而且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课程和知识的能力,进而提升民族教育的质量。
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全面深刻认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进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只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民族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各民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守望相助、齐心奋斗,才能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合力。
(作者:万明钢,系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15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