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来自“教”与“学”的声音---专访轻纺学院石大为老师

日积月累 成就未来

“她不是雨露,却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她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生命的甘甜;她不是太阳,却带来了人间的温暖。”教师这一职业,在石老师眼中神圣无比。在家庭的熏陶下,石老师从小就对老师这个行业有着特殊的情感。上大学后,因为专业教师的积极影响和各项课程的优异成绩,2000年毕业时的他选择了留校任教。

为了培养出更优秀、更全面的学生,石老师一直在不断探索,在多年教学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维。从一开始,他就认为工程教学不应该是呆板、枯燥的样子,所以在备课、讲课时,他都会想方设法地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人文类的内容,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但是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经验有限,开始的几年里石老师遇到了不少困难,并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石老师毫不气馁,反而更加注重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努力钻研从各个渠道收集的学生课后学习反馈,针对自己教授的课程逐项改进,通过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探索出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喜爱。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素质在下降,石老师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现在的学生吸取信息、接受信息的能力反而比过去更强,但是在甄别信息好坏,或者运用的时候,还不成熟,这需要不断学习,走上社会后仍要继续锻炼。当然,学生之间也有个体差异,有的学生现在的目标就很明确,他们往往就比别人先走一步,将来可能成功的机率就更大一些。一些目标尚不明确的同学步入社会后,或早或晚也会发现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也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石老师心无偏见,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石大为老师非常关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问题,他说:“大学教育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贴合度到底有多高,是当下许多企业主要困惑的问题。企业觉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们不能直接用,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培训,抱怨连连;而高校要培养的是能力、思维协调发展的学生,而不仅是培养一个技工让企业直接使用。如果双方能够相互对接,对学生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还要给用人单位传递这样一种理念:本科生有着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聘用一个大学生在一个月、一年内可能见不到什么实际效果,但坚持聘用并加以培养,让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获得提升,两三年后带来的成效可能就非常高了。”石老师希望大学生们都能具备高情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这个情商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们要努力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一方面是家庭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老师的指导。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在跟学生的日常接触、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和最重要的将近14周的毕业设计的相处过程中,也要加强沟通与交流,灌输提高情商这个思想,让学生在学校中养出丰满的羽翼,自信满满地走向社会。

在采访的最后,石老师给了大学生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抓住人生的黄金四年,给自己多充电,目光不囿于课本知识、专业知识。这四年,对生理、心理、能力的提高,都是无可替代的黄金时期,把握时间,充实自己,打好一生的基础。石老师坚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日积月累从小事做起,终会有所收获,有所作为。

(记者:王梦超   编辑:白杨)

上一条:郭丽娜老师获高等学校印刷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
下一条:来自“教”与“学”的声音--专访化工学院黄惠娟老师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