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发展,人文学院建设已形成规模,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师资水平明显提高。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当前文科教学从总体水平上和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相比仍存在差距。当下学校正在积极进行新工科建设,如何发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为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做出应有贡献,记者采访了我校人文学院院长文宗川教授。
一、人文学院概况
人文学院坐落于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脚下的内蒙古工业大学金川校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学校成立之初,前身为社会科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09年更为现名。学院秉承“人文心怀,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坚持“依托工科背景,弘扬法治精神,践行社工理念,突出人文特色”的办学方针,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应用能力强的科学的高级专业人才,创办具有工科院校特色的人文社科专业, 努力建成自治区法学门类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学院。人文学院现设法学系、社会工作系,开设法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含民族教育),面向全校招收双学士学位学生。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重点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MSW)授权,探索“民族地区城乡社区治理”、“民族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临床社会工作”等三个研究方向,注重学生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整合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和发展竞争力。搭建学科专业共享平台,追求教研资源整合,培养符合学科标准和学位要求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人才。
学院设立日本文化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设有模拟法庭、社会工作实验教学中心等专业实验室,建有“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民政部)、“内蒙古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科技厅)、“内蒙古社区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培训基地”(民政厅)等社会服务机构,配备教学机房及图书资料室等教学科研辅助条件,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
学院努力实现由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发展;遵循法学类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办好本科教育(含民族教育),实行导师制,培养实践与科研能力;开办“双学士学位”教育,实现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和一体化;处理好校内学科专业门类的关系,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互补的效果;组建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创新团队,实现教学和研究的共同发展;积极探索政府部门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之路,实现社会资源、管理资源与教育资源、科研资源的有效结合。
二、积极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人文社科专业发展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大学要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要明确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于我们学校而言,除了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更要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与国际视野。
人文学院一贯坚持依托工科背景、弘扬法治精神、践行社工理念与突出人文特色的原则来进行人才培养。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都是家国情怀的不同时代表征。人文学院的教师一直致力于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经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对国家的认同,引导学生争做具有家国情怀的道德榜样。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多渠道海量信息的冲击,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应对不良价值观念的冲击,与世界平等交流、对话。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基因—家国情怀。
其次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培育应该从本科生抓起。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科学,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科学和创新都是一所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之源。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科学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发展提高,科学殿堂的构筑便失去了坚实地基,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超越也成为空谈。于我们学院而言,依托学校工科背景,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他们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
再次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论对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人文学院努力培养学生逐步具备批判性思维,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宝库、真理的代言人,而是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批判性对话的平等伙伴,是学生不断成长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针对各种观点进行理智的质疑和探讨,使学生成为高尚和具有开放精神的思考者。
最后是国际视野。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让其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我们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出去,了解外面的环境与世界;我们努力发展,大力引进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到学校作交流,办讲座,获取国际知识。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国际视野不是一味地接受外来文化,而是将其植根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脉络之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的基本路径。当一个人把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人就拥有了融入世界的气度与眼光,就是一个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人。
2.以软实力发展为主导的人文学院办学思路
高校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是指一所高校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的品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精神、办学理念、自身特色、校园文化、规范管理等。同样对于学院来说,学院的软实力也由上述内容组成。多年来,人文学院除了逐步增强人、财、物等硬实力建设,更多的在学院办学声誉以及学院文化建设方面做努力,以软实力发展为主导,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自治区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学院。
目前人文学院师资队伍规划合理,且仍在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在学院文化建设方面,人文学院一贯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自学校成立之初,人文学院就与学校同在。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人文心怀,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学生,激励教师,社会。2019年,恰逢学院更名10周年,学院准备举行一系列活动进行纪念。精神文化方面,加强对学院教育理念、学院办学方针等的宣传力度,探究学校学院历史,征集、整理、归纳、保护、出版相关史实资源。形象文化方面,积极推进学院视觉形象识别(VI)系统建设,完善学院徽标、旗帜、吉祥物及衍生产品发展,加强学院走廊文化建设,加强学院文化宣传与传播体系建设,不断更新网站、新媒体平台。行为文化方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继续办好“人文讲坛”“漠南学术沙龙”,支持“台阁牧史学茶座”等一系列活动,多措并举,办好纪念活动,促进学院长足发展。
(记者:党委宣传部王晓彤摄影:刘壮)